今天是
  • 无障碍服务
    您的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一路青山尽芳华 ——追忆2011年沈铁检察机关井冈山“红色之旅”

      2024-04-18

    一路青山尽芳华 ——追忆2011年沈铁检察机关井冈山“红色之旅”

    小时候曾有过一顶红军的八角帽,一直最喜欢帽子上的那颗红色五角星,每天入睡前一定会把八角帽端端正正地摆放在自己的枕边,仰望着夜空深处的点点繁星,只有枕边的那颗五角星才是儿时心中最亮、最美的星。

    家乡有座山,叫锦江山,因为和井冈山谐音,所以小时候常常在节假日欢天喜地地喊着要上“井冈山”。一次次爬上家乡的“井冈山”,山没长高,自己却一点点长大,再也不会喊着要上“井冈山”了,心里却无数次渴望爬一回真正的井冈山。

    长大后,那颗红色的五角星早已留存在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地方,而心中的那座井冈山,却依然在远方巍然屹立。

    2011年4月,在一个温暖和煦的春日,终于有机会背起简单的行囊,融入浩浩荡荡的沈铁检察队伍,越过青青的山,掠过清清的水,朝着井冈山——红星诞生的地方奔去。列车一路向南,人还在路上,心却早已飞扬。想象着竹林山岭的羊肠小道,想象着黄洋隘口的雄关险峻,想象着茨坪角楼的不灭灯光,想象着井冈杜鹃的漫山芬芳。车轮轰鸣中,思绪飘飘荡荡,竟有时白天入梦,有时夜晚清醒,一再告诉自己别急,已经等了那么久,已经走在奔向井冈山的路上,可远处那座越来越近的山,还是使人望眼欲穿,魂牵梦萦。

    当换乘的汽车开始在泰井高速公路上飞奔一片片的树林和一栋栋的白色迅速后退去,我知道,井冈山已经就在眼前。近了,心里却突然开始空空、怯怯的,戴过红军的八角帽、唱过井冈的《映山红》、背诵过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只有这些零零散散的记忆和片段,对于它的了解是否有些太少?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终于走近你的身旁,牵起我的手,你将会给我讲述一些怎样的故事,你将会告诉我一段怎样的历史?

    红色的井冈山,真的没想到你是用满目的绿色迎接着我们,青青葱葱的翠竹蔚然深秀的森林,青山如画。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弹指一挥间,旧貌新颜。

    没有了烽火连天的艰苦战斗,没有了九死一生的险象环生,那段腥风血雨、激情如火的岁月真的已经离你远去。你用酣畅淋漓的绵绵林海遮挡住往昔浓浓硝烟你用回荡天宇的阵阵松涛吞没掉黄洋界的冲天杀声。习习山风中,只有青灰的炮台和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在悄无声息地告诉着后人,这里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并肩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是星火燎原的起点,这里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我喜欢绿色的井冈山,也许绿色才应该是大山本来的颜色。

    但我更渴望走进红色的井冈,渴望那种赤诚的、火热的、光明的、温暖的红色能将我紧紧包围,渴望自己能在绵绵无尽的红色中屏住呼吸、闭上双眼,去静静触摸井冈红色的风骨、红色的灵魂、红色的情怀渴望自己坐在井冈的每一株旁仔细听它讲述红色的故事,渴望自己走在井冈的每一条小路边亲切与它重温红色的历史。

    红色井冈山,真的没有让我失望。

    忘不了大井土屋中那张破旧的书桌,书桌前毛泽东曾彻夜不眠地踱步思考,井冈山的道路在哪里?中国革命的道路在何方?真理的脚步虽然几度彷徨,最终却穿透黑暗,走进伟人的心房。遥想当年,坐在桌前,毛泽东胸中翻卷的是怎样的滚滚风云?书桌前那扇小小的窗又让他在黎明前看到了多远的远方?

    忘不了茨坪故居里那盏斑驳的油灯,八十多年过去依然临窗摆放,还有那方灰旧的砚台似乎还散发着昨日的墨香一个伏案疾书的身影仿佛穿越时光,出现在我们眼前。在那盏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穿越八十年的黑夜与白昼,那盏油灯依然闪烁着不朽历史光芒。

    忘不了井冈山烈士纪念碑上和革命博物馆里那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伍若兰——红军中的女将领朱德的妻子在一次战斗中,怀有身孕的她为了掩护同志而被俘残暴的敌人砍下她的头悬挂在赣州城头示众,腹中6个月的胎儿也被挖出剁碎。牺牲时她只有26岁,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新中国成立后,后人只好按照人们的回忆,重塑了这位女战士的塑像,让她永远地站在战友们的中间还有23岁的刘真、还有25岁的王尔琢、还有28岁的张子清、还有……,短短两天的时间,这样的名字实在是太多,记住了,就永远都不会忘记,就永远都不敢忘记!

    忘不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中的那块汉白玉无名烈士碑。除了铭刻在烈士名录上的15744位先烈,其他几万名牺牲在井冈山的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绝大部分先烈牺牲时都在20岁上下。这些追求幸福却毅然放弃生命的人,这些连姓名和容貌都没有留下的人,他们究竟为了什么? 站在他们的面前,在向他们高的灵魂低下头去的那一刻,我知道了答案。很欣慰,在我的身边有无数的人们,同样在向他们高的灵魂低下头去。是的,我们都知道答案,这不仅仅是致敬,更是追随。

    忘不了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面对鲜艳的党旗,面对无数为了国家、为了民族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我和我的三百多名战友共同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三百多名沈铁检察干警共同的心声,在井冈山的晨曦中响彻云霄,久久回荡,那是我们对前人、对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庄严承诺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就要离开井冈山了,虽恋恋不舍,却心满意足。

    在离开的前夜,和战友们行走在茨坪的天街,山里凉爽的风轻轻吹过脸颊,惬意中使人不想停住脚步。四周环顾,月光下山色如黛,将美丽的天街静静守护,再也见不到旌旗飘动,再也听不到鼓角争鸣,岁月的清辉依旧,风尘却早已归于沉寂,只有山风的清香一丝一缕地沁入心脾。那一刻,心里便在幻想,天街本来就应该是如此美丽,井冈山也本来就应该是如此美丽,这么想着,便感觉有隐隐的痛在心中弥漫,良辰美景中,真的不想记得这里曾经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可又真的忘不掉这里曾经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天街上橘黄色的路灯温暖而安静地亮着,映照着三三两两谈笑走过的游人,白天踏着红军的足迹一路跋涉,内心的激动和撞击,也许只有在这美好的夜色里才能慢慢平复。恍惚中,忽然感觉身边有一队队的红军战士在弥漫着硝烟的天街匆匆飞过,定睛追寻,却分明看见井冈山烈士陵园里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在微笑着注视天街里的灯火辉煌、人来人往。那一刻,眼里情不自禁地盈满热泪,想哭,又想——了他们曾经那么年轻,为了他们永远那么年轻!